

大多数人可能只是知道了这种混合模式,却没有记住这种混合模式带来的效果。
并且里面还有一句很重要的话:
大家要注意一下不透明度,我这里就是示范一下,没有仔细调。
关键是大家要明白,不透明度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,在照片的微调上面使用的频率很高。
对于这种暖色转冷色的照片,大家可能会想到照片滤镜,那如果我们直接使用照片滤镜的效果是怎样的呢?

这时候,我们就可以考虑使用“颜色”这种混合模式了,因为原图的色调非常统一。
使用“颜色”混合模式有一个关键点就是:我们如何选取关键色?
有两种方法:
一、手动抓取关键色
二、使用马赛克法。
前者就是通过吸管工具人工选择特征色,主要靠视觉经验,一般而言抓取中间色,就是亮度在中等的色彩。
后者就是使用马赛克滤镜,将画面像素化,然后再选取特征色。就像这样:

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我用第一种方法选取R52G68B68作为特征色,新建图层,填充该颜色,然后把混合模式改为颜色,效果如图:

盖印图层,然后复制盖印后的图层,把混合模式改为正片叠底,不透明度改为56%,降低整体亮度。
为什么我不用曲线工具呢?正如我在从后期到后期里面提到的那样,正片叠底的可重复性高,你很难拉出两条完全一样的曲线,但很容易做出两张一样的正片叠底。
再次盖印图层,然后使用照片滤镜——冷却滤镜80,浓度18%,效果如图:

到这一步之后,我们发现色彩还是有点儿不到位,欠缺一点儿绿色,再加绿色的照片滤镜,浓度15%,效果如图:

柔光的作用是什么?简单理解,就是可以提高画面对比度,但效果比较精细。有时间以后再给大家详解一下混合模式。

为什么要调整?各位学后期千万不要陷入机械的步骤,我调整饱和度是因为我发现相对于原图我的饱和度偏高了,所以需要降低一点,这并不是一个必经步骤,如果你色彩把握得比较好,根本不需要调整的。
效果如图:


这张图怎么做的不重要,关键是要学会一种后期思维。
比如这张图,如何营造这种主色调?为什么画面的色调比较统一?为什么画面的细节比较多?为什么画面看起来比较硬等等问题背后的原因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。